語言,是思維能力的綜合的外在表現。故有“言為心聲”之說。
孩子從一歲左右到五歲左右,是語言發展的最佳期。在這個時期,孩子已經基本掌握了母語的常用語言。有研究表明,只有教育得法,孩子在學齡前可以輕松地同時學會多種語言。
美國著名語言學家諾·韋伯斯特一生下來就開始接觸4種語言:爸爸跟他講英語,媽媽跟他講法語,爺爺跟他講德語,保姆跟她講北歐語。于是,他很小就毫不費力地同時學會了四種語言,后來成為著名的語言學家,是第一個提出“美式語言”的學者。19世紀德國天才學者卡爾·威特,從小在家學習多種語言,八、九歲進入大學,14歲獲哲學博士學位,16歲被聘為柏林大學教授。
兩位著名學者的發展,都與從小就接受多種語言訓練分不開。語言能力的發展,促進了他們思維能力及多種智能的發展。
培養兒童的語言能力,要堅持以下幾條原則:
1、規范原則
規范原則,就是要用標準的、規范的語言教孩子,不用或盡量少用方言土語,特別是不用所謂的“娃娃語言”教孩子。如:不要把“汽車”教成“車車”,不要把“喝水”、和“喝湯”教成“吃水”、“吃湯”,“聽音樂”最好教他說“欣賞音樂”等等。
2、情景化原則
情景化原則,即在相應的情境中叫孩子學習語言。比如,教孩子數數,要擺上蘋果或玩具,讓孩子有東西可數;教孩子認識各種動物的名稱和特點,必須有相應的圖片或玩具,最好能在動物園讓孩子邊看邊數。再如,帶領孩子游覽時,看著成片的綠樹,教孩子學習用“郁郁蔥蔥”這個詞形容樹林;看著流淌的清泉,教孩子學習“流水潺潺”、“清澈見底”;看著人不同的表情,教孩子學習“笑逐言開”、“愁眉苦臉”的成語;帶領孩子觀賞城市節日的夜景,教他學習“火樹銀花”、“燈火輝煌”、“五光十色”、“車水馬龍”、“人流如潮”等詞語;在農村或野外的夜晚,可以教孩子學習“寧靜的夜晚”、“星光閃爍”、“月光皎潔”等詞語;在進食美味佳肴時,教孩子學習“美味可口”、“香味四溢”等詞語。另外,諸如“春光明媚”、“鳥語花香”、“麥浪起伏”、“波光粼粼”、“波濤滾滾”、“擁擠不堪”等詞語,都可以在適當的情景中教給孩子。
教孩子讀兒歌、朗誦詩、叫故事、復述事件經過、描述游覽線路、學當節目主持人、表演相聲片段等等,都是培養孩子能力的好方法。
教孩子學習原,最忌諱的是用粗言穢語或不文明的語言跟孩子講話。
教孩子語言,還要交孩子正確運用語氣、表情和手勢、
上面的原則,既是教孩子學習漢語的原則,也是教孩子學習外語原則。
6月幼兒園報名,9月寶寶要入園,進幼兒園是寶寶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,爸爸媽媽們現...
在這個世界上,有一種東西,可以另我們眼前的世界瞬間改變,它就是感恩之心。感恩之心...
語言,是思維能力的綜合的外在表現。故有“言為心聲”之說。孩子從一歲左右到五歲左右...
幼兒有好的睡眠,才會有好的身體。他們每天在園都有2小時左右的午睡時間。如何為幼兒創...
文本標簽: